欧洲循环经济政策分析研究报告-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详细信息

欧洲循环经济政策分析研究报告

2021-12-13

2021年,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与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共同开展“无废城市”国际合作项目,致力于汲取国外循环经济政策先进经验,助力我国“无废城市”试点建设,共同发布项目研究成果《欧洲循环经济政策分析研究报告》。

2015年,欧盟发布“循环经济行动计划”,推动经济从线性到“闭环“循环发展。该计划提出了生产、消费、废物管理、变废物为资源四大行动,以及针对塑料、厨余垃圾、重要原材料、建筑垃圾和生物质废物五大优先关注领域提出了相关具体措施。

随后,欧盟提出了《欧盟循环经济监测框架》,对欧盟范围及各国循环经济主要物质流和经济性指标进行调查统计,用于评估欧盟循环经济发展情况。该指标体系主要分为生产和消费、废弃物管理、二次原材料和竞争力与创新四部分,从上述四个维度对循环经济转型进行监测评估,共包括10项主要指标,重点体现了主要废弃物产生情况、循环利用情况和对市场、创新的贡献。

2019年,欧盟发布了“欧洲循环经济行动计划实施报告”,显示“循环经济行动计划”拟定的54项行动已经完成或正在实施中,这使得在重塑欧洲经济、实现“碳中和”的循环经济道路上取得了初步成果。根据报告显示,2016年,与循环经济相关的行业增加了400多万雇员,比2012年增加了6%。循环带来了新的商机,在欧盟内外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也开拓了新的市场。2016年,维修、再利用或回收等循环行为创造了近1,470亿欧元的增加值,同时引入了约为175亿欧元的投资。

2019年12月,欧洲委员会发布了《欧洲绿色新政》,旨在2050年使欧洲成为第一个“气候中和”大陆,率先实现碳中和。2020年3月,发布“新循环经济行动计划”,作为《欧洲绿色新政》框架下的重要一环。该计划提出三大核心任务,即构建可持续产品政策框架、系统构建关键产品价值链、强化废物源头防控和高值利用。在2015年“循环经济行动计划”基础上,持续关注生产、设计、消费、废物管理、资源再生等方面内容,并将优先治理领域范围扩大到资源消耗大且具有资源循环潜力的七大关键产品,即电子和信息技术产品、电池和汽车、包装、塑料、纺织品、建筑材料以及食品等。

近年来,欧盟通过循环经济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系统推进循环经济转型,其中健全和高效的废物管理系统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欧盟在循环经济转型过程中的相关经验做法,为我国进一步推动“无废城市”建设和提升固体废物管理水平提供以下启示:

一、加强顶层设计,持续推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1.系统评估国家和地方已有制度的适用性、机制的有效性、模式的可操作性、标准规范与管理政策的配套性,针对制约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矛盾,适时通过修订相关法律制度,提高固体废物管理水平。

2.逐步推动固体废物管理从末端治理向前端生态设计和绿色制造转变,针对产品设计明确相关制度要求,从而提升产品的可修复性、可升级性、耐用性和可回收性,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

3. 通过“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在城市层面,探索我国不同地域、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城市需要优先关注的废物治理领域和有效措施,在下一阶段区域范围内梯次推开“无废城市”建设工作中,进一步针对我国固体废物产生量大、环境风险高且资源消耗大的重点行业,出台完善针对性管理措施。

二、完善指标体系,建立指标监测制度

4.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固体废物管理信息系统,深化数据统计调查制度,细化固体废物统计类别,加强部门间数据信息共享,推动掌握各类固体废物产生、利用及处置的整体情况。

5.对指标体系进行动态调整,纳入更能科学合理体现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相关指标,实现对固体废物产生、利用、处置的追踪监测。探索建立基于物质流分析的国家或区域层面典型资源利用关键数据测算方法,掌握资源输入、使用、循环利用、排放情况。

三、创新商业模式,促进资源利用市场发展

6.重视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和数字化技术手段,搭建利益相关者平台加强信息交流,促进上下游产业共生,支撑循环经济商业模式。

7.通过规范化管理、技术指导和经济激励措施,调动中小企业积极性,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鼓励其参与开发再生原料交易市场,增加再生产品的市场和商业机会。

8.注重消费环节,将循环经济原理应用于绿色消费,提高消费后的维护和服务。探索建立有利于向消费者提供完善的维修、共享和循环利用的服务体系,同时向消费者提供产品能效、原材料及产品生命周期末端回收的可能性、环境成本相关的充分信息,促使消费者选择循环性产品和服务。

循环经济发展与“无废城市”建设密切相关,“无废城市”建设可以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个平台,以“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为抓手,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技术、任务完全纳入到“无废城市”建设体系中,推动经济社会循环发展,探索实现“双碳”目标的可行路径。

【】   【】   【】
网站地图